祥符调原名“河南梆子”,也有“梆子戏”、“十字调”、“河南讴”、“土梆戏”、“干梆子”、“梆子秧腔”等叫法,清乾隆年间发源于河南省封丘县清河集“许门”,是豫剧的源头和一个重要流派,因清河集古属开封祥符县而得名。分布以封丘县清河集为中心,辐射至新疆、甘肃、台湾、邯郸等地。
祥符调是豫剧的母调,标准中州正韵,最正宗的豫剧唱腔。豫剧界有一句流行谚语:“‘祥符调’不用问,不是‘许门’是‘蒋门’。”许门就是指清河集的许家科班,蒋门是指朱仙镇的蒋家科班。
《封丘县志》载,清河集许门热衷于戏曲表演事业,清乾隆、嘉庆年间创办天兴班,道光初成为天兴班最兴盛的时期。道光二十一年(1841)和二十三年(1843)的连续两次大水致使清河集漫溢,朱仙镇灭顶。大水过后,第三代管主(许大胖子)着手恢复,到第四代许长庆时已大有起色。朱仙镇第三代管主蒋扎子离开故土,到商丘、周口、漯河、洛阳一代传艺,形成现在的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开封县志》载:“许门(许长庆)科班在清河集(今属封丘)……,许门则始终在祥符县附近的杞县、尉氏、陈留、通许、中牟、兰封、仪封等地传艺”。 1843年到1956年,清河集“许门”扛鼎于开封“内十处”达一百多年之久,保证
许长庆像
了祥符调的纯粹性。这里所说的“内十处”指的是祥符(即今开封县、封丘县一部分)、杞县、陈留(现属开封县)、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兰封(属兰考),黄河北岸的封丘、阳武(属原阳)、延津、滑县、长垣等地。
《封丘县志》又载:封丘县作为豫剧发祥地之一,历史上的豫剧界高手、名伶,冠誉中州。清乾隆年间,清河集村(当时属祥符县)许长庆(外号许老六)始创豫剧科班,培养出许多名演员,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
2006年4月5日,河南省
民间艺术家协会、河南省民
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委员
会、河南省戏曲协会等在封
丘县清河集村树立“祥符调
发源地”石碑。
祥符调流派。到清光绪年间,先后共办“天兴”等八个科班。当时盛誉中州大地的李剑云就出身于清河集科班。民国时期,从清河集科班培养出来的杨金玉又办起了“义成班”,表演艺术家阎立品等人是“义成班”学生。1938年,郭中办起了“民乐班”,培养出杨玺等演员。新中国建立前夕,于1948年底北叶寨村、高产角村、蔡顶村等办起了科班,像名噪豫北的孙平和就是蔡顶村科班培养出来的学员。
1949年左右,封丘县诸家豫剧科班在名旦孙延德、阎彩云、常金香、陈素真、名生张子林(小妖怪),筱火程鞭(王金玉),杜保兴(艺名独药罐、小老虎)、名丑田庆元、名旦大鳖妮(扬凤书)、名花脸张连生等任教和亲授下,把封丘县豫剧唱腔熔五大流派为一炉,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1978年,清河集许门后代许洪昌把老艺人组织起来,成立清河集半职业剧团。
祥符调是以板胡主弦,生、旦、净、丑角均以本嗓唱出,多用上五音、丹田演唱,口形大,夹板音多、嗓音多,俏皮腔多,节度跳跃尾声重,流水过门短,偷字闪板多等,具有古朴醇厚、委婉含蓄、俏丽典雅的风格。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抬花轿》、《三上轿》、《宇宙锋》、《对花枪》等360多部。
祥符调调式明亮清纯,较多运用“1”、“5”两音。重视唱功,有“宁唱十句戏,不道句白”的谚语。唱与念俱用标准的中州韵,唱腔五音俱全、尖团音分明,唱词通俗易懂。
封丘县和祥符调相关的文化遗存有很多,比如,有清河集天兴班遗址1处、豫剧教育家孙延德在封丘传授地遗址数处、开封市豫剧院和天兴班弟子为天兴班遗址所立的碑刻数通、豫剧大师孙延德、许长庆、杨金玉、张子林、王金玉、阎彩云,和诸多弟子的各自墓园、墓地数个,孙延德与众多知名弟子遗留的戏剧道具、图像、音响、图片、媒体报道等实物资料多个(件)。
2006年5月15日,开封市豫
剧院在清河集树立“心愿碑”。
祥符调是黄河文化的具体见证和直接产物,保护好祥符调,就是讲好黄河故事,就是延续历史文脉。
2019年11月11日,封丘县关小风祥符调天兴班豫剧团在封丘县李庄新区为从黄河滩区迁入新区的群众义演,助力脱贫攻坚战役。
2008年6月26日,《祥符调》被新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新乡市第一批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