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行时┃繁华已逝,文脉犹存——走进红旗区北关大街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中央文明办及河南省文明办关于在文明城市创建中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通知要求,我们特推出“文明创建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行时”专栏,通过创建人的视角,记录和讲述那些镌刻在城市肌理里的历史文物,共同走近这些沉默的见证者,聆听岁月回响,传承文明薪火。
本篇聚焦新乡市红旗区北关大街历史街区——这条见证卫河水运兴衰、承载明清商脉的文脉长廊。让我们共同走进李家大院、游家大院与裕生堂中药房,在青砖灰瓦间触摸近代商帮的创业传奇,在缕缕药香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生不息,共同探寻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传承的时代新义。
在新乡市红旗区,当我行至和平大道与平原路交叉口,转进一条不起眼的胡同,一组青砖古民居赫然入目。斑驳的墙体、倾斜的木柱、老屋檐角和在风中轻颤的衰草,无不低语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
这里便是北关大街——一条根脉深植于卫河水运文明的老街。它紧邻卫河南岸、位于劳动南桥东侧,最初名为“顺河沿街”。因水陆交通便利,自明清起便成为豫北商贾云集之地,彼时摊贩云集、行人如织,盐运、漕运、布匹、田产在此汇集,热闹程度堪比今日的“王府井”“南京路”。随着陆路交通兴起,卫河航运渐衰,老街的商业光环虽逐渐褪去,却沉淀下珍贵的历史遗存。如今街道虽不宽,胡同纵横交错,墙面斑驳的老建筑仍默默诉说着昔日盛景,市井烟火与历史厚重感在此交融共生。
在这条沉淀着城市记忆的小巷里,李家大院、游家大院等古朴院落,与传承两个世纪之久的裕生堂百年药店,如同几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往日的繁华与变迁。今日探访,虽不见当年车水马龙,但那份深植于砖瓦之间的气韵,依然动人。
沿着北关大街,经过教育胡同,便见一处青砖古建,门额上悬挂着“为人民服务”的木牌,镂空的窗户早已残破。一位老人缓步迎来,引我们至李家大院门前。交谈中得知,她是居住于此的李家后人,“这是关牧村小时候住过的地方,我是她小姨。”老人讲道。原来,这座大院也是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母亲的娘家。
推开虚掩的木门,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倒流。
大院主人李裕达,是清末至民国初期新乡声名显赫的布匹巨商。自清末起,他便着手营建宅第,至民国中期,陆续建成六座大院、两百余间房屋,格局恢宏,尽显家业昌盛。院落均为三合院格局,二楼之间曾有过廊相连,便于往来穿行。如今,仅存西、南、东三院,依稀可辨昔日的恢宏气象。
眼前这坐三层主楼,便是其长子于1937年修建的新宅,也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门窗拱券饰以砖刻花纹,外廊优雅,二楼栏杆与垂柱连龙雕工精美,虽历八十余年风雨,依然可辨。东屋门头雕有展开的书卷,寓意“书香传家”,两侧蝙蝠纹样依稀可见,只是廊柱上的雕花吊莲大多损毁,仅少许留存。两侧主体建筑为二层,长十五米,跨七米,墙厚五十五厘米。地基以方整石砌筑,其上采用“里生外熟”砖坯工艺,内外砖混砌,坚固无比。在当年的新乡,它堪称除庙宇之外最为考究的近代民居。
“关牧村小时候就住在这间屋子。”老人目光抚过雕花窗棂,指着一扇窗棂脱落的木窗说道。我俯身从窗隙向内望去:陈旧的筐栏、泛黄的书籍与青瓷碗壶散落尘埃之中;墙面水痕斑驳,木柜也多已陈腐。
步入楼内,空气中浮动着霉尘与潮土交织的气息,岁月的味道扑面而来。主楼虽为三层,却比如今的楼房高出许多。顶层原为看家护院、登高瞭望之用,檐下雕刻十分精美,彰显着大院主人不凡的审美趣味。最令人惊叹的,是顶层东西走向的房梁上,竟保留着清晰的毛笔字迹,绘有八卦图案,并书:“中華民國二十二年歲次昭陽作噩律中南吕主人李裕遠堂率木作牛志泥作郭史郭清堂剏建”。
只是,岁月与人为的损毁,已为这座大院刻满伤痕。20世纪40年代,它曾在战火中被日军侵占;此后岁月里,又陆续转变为不同机构的办公场所,身份几经更迭。至60年代,大院被改为电池厂车间,生产电池所用的硫酸侵蚀了部分墙体,二楼房檐被锯,墙体失去遮护,在日晒雨淋中绽开道道裂痕。如今,主院旁边二层楼一楼门前堆满杂物,穿行院中,木柱斑驳,雕莲残损,唯有东院门楼经政府修缮,略留新痕,为这片沧桑续写一丝温存。
转过李家大院斑驳的墙角,空气中忽然飘来一缕若有若无的药香。循香前行不过数十步,便望见了那座坐北朝南的青砖小楼——裕生堂中药房。宽阔的卫河在它身后静静流淌,两百年的光阴,就在这水声与药香间缓缓铺陈开来。
这座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老药房,选址极见匠心。它毗邻当时卫河上唯一南北通行的石拱大桥——民乐大桥,这座桥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历史,虽在20世纪70年代其西侧新建劳动桥后停止使用,但残存的五座桥墩依然诉说着往昔的繁华。当年七大商户集资创办裕生堂,本意是为家族数百口人治病方便,兼济周边百姓。他们在后门修了专用码头,药材从卫河运来,直接入库,这份便利,让裕生堂从一开始就与众不同。
进入药房内,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深褐色的药柜泛着温润的光泽,上千个抽屉整齐排列,每个抽屉上的小楷字迹依然清晰可辨。第十三代传承人谢文娟正在柜台后配药,手中的小铜秤一起一落,动作如行云流水。“电子秤虽快,却少了这份手感。”她微微一笑,“机器蒸的馒头和手工馒头,哪个更可口?有些时间、人工,必不能省!”
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写满了故事。1910年,药房扩建为具有民国风格的320平方米二层小楼;1996年卫河修整,五间北屋被拆,面积变为240平方米,但主体结构依然完好。门楣上,“国营北关中西药门市部”的字样与“裕生堂”的招牌叠印在一起,像一部微缩的地方医药史。
最让人惊叹的,是这里完整保留的传统炮制技艺。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每一道工序都恪守古法。黄精和熟地要九蒸九晒,蜜炙药材要根据药性选择不同时节的蜜,黄芪、党参等滋补类药物常择春蜜……谢文娟随郭绍岚老先生学习中医知识,将中药炮制与临床实践完美结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句古训,在这里不是口号,而是每日的实践。
“记得2007年深秋,”谢文娟回忆道,“一位顾客为九十多岁的老父亲求药,需要特定的制大黄。”当时店里的酒制大黄并不对症,她便当即按《修事指南》《本草纲目》记载的古法,为老人“临方炮制”。服用后,老人身体如“得水行舟”,很快便痊愈了。这样的故事在裕生堂数不胜数——有顾客专程从桥北绕道而来,只因“跑再远也要来裕生堂”;有患者跑遍全城配不齐药,最终在这里如愿以偿。
如今,裕生堂库存的1200余种中药饮片,是普通药店的三到四倍。这里的储备或预约特殊炮制辅料机制,就连社会上已罕见的工艺也能完成。2021年至2022年,裕生堂分别获批新乡市红旗区中医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市级第六批中药炮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是对十一代人坚守的最好肯定。
夕阳透过格窗,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碾药声、捣药声、铜秤的清脆撞击声,交织成一首跨越两个世纪的交响。这座老药房见证了北关大街的繁华与变迁,却始终保持着“前厅看病,后堂抓药”的传统,以“礼仪忍让尊古训,货真价实济后人”的店训,在新时代续写着杏林春暖的篇章。卫河水依旧流淌,而裕生堂的药香,仿佛还要飘向下一个百年。
游家大院书香门第的残存记忆
从北关大街继续前行,狭窄的巷道尽头,便是游家大院仅存的一处书房。推门入内,院内泥土与杂草丛生,角落堆积着枯枝与杂物。西侧屋舍破败,东侧已被改建为红砖楼,唯有正屋仍保留着旧时格局。墙体因年代久远而碱化脱落,但门前的花格门窗、悬柱连龙、砖雕仍依稀可见,透露着清代建筑的雅致与庄重。
一位自称游家后人的中年妇人迎出,轻声说道:“现在只剩下先祖的照片还在屋里供奉。”
屋内光线昏暗,两套古朴桌椅覆满尘埃。花格门窗破洞漏风,一张桌案上,摆放着模糊的黑白老照片与祭祀烛台。照片中的先人身着长袍,面容已被岁月侵蚀得模糊不清,却依稀可见民国衣冠。她眼角泛泪:“屋里的物品被盗过几次,有些东西再也追不回来了。”
立于屋内,木梁、瓦片与交错的光影间,听她娓娓道出祖辈名讳,能感受到这座古屋尚未完全断绝的呼吸。
这本是游家大院四进院中的最后一进,其余三进均已湮没,原址上建起了现代楼房。游家靠土地起家,于清乾隆年间在此置业。鼎盛时,家族掌控北关街三分之一的商铺,更与李家、付家联手,依托漕运,成为风极一时的“卫河船帮”。然而,随着京汉铁路的修建,传统漕运衰落,加之世事变幻,游家也随之走向没落。这间书房,便是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留给世间的最后一页残章。
走出北关大街,回望那片青砖灰瓦的历史街区,夕阳的余晖正为老建筑的轮廓镀上金边。这一日的探访,让人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文脉传承,既在李家大院、游家大院的砖雕梁柱间,更在裕生堂中药房那延续了两个世纪的袅袅药香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北关大街的珍贵之处,正在于它不仅是静态的历史标本,更是一条活着的文化长廊。在这里,李氏家族“书香传家”的门楣雕刻,游氏家族“卫河船帮”的漕运往事,与裕生堂“不敢省人工、不敢减物力”的制药古训,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是要守住李家大院的建筑肌理、游家书房的格局气韵、裕生堂的炮制技艺这些文化根脉;创新,则是要像裕生堂那样,让古老的炮制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让非遗传承人谢文娟这样的守护者获得应有的尊重。要让这些散落在街巷深处的文化瑰宝,真正走进现代生活,成为市民文化自信的源泉。
“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有关部门统筹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推动传统与现代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运用现代传播手段,让这些“家门口”的文化地标被更多人了解和珍视。让市民们在带孩子打卡热门景点之余,能走进这条老街,在李家大院的雕梁画栋前感受工匠精神,在裕生堂的药香中体会医者仁心,在游家书房的静谧里感悟世家风范。
豫公网安备 410702020012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