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非遗系统性保护、数智化赋能、传承人培育、非遗点亮、体验设施建设、文创产品开发、传播聚变等7个方面持续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系统性保护。组织开展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工作,出台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绩效管理办法,组建新乡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立了新乡市非遗保护协会。截至2024年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项,4人获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2项,48人获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6项,193人获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72项,460获批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二是数智化赋能。开展非遗“一张图”信息采集录入,实现了非遗图谱可视化呈现。三是传承人培育。先后选拔53人次传承人参加国家、省级研修培训班,组织非遗传承人技能提升培训、师徒传承培育,有效扩大非遗项目传承群体。四是非遗点亮行动。郭亮、宝泉景区和官路西村3个营地入选全省黄河非遗点亮行动,占全省总数的1/3,辉县市、长垣市入选省级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占全省总数1/4,剪纸传承人李爱荣被评为国家级乡村工匠,箜篌艺术传承人鲁璐、面塑传承人刘玉伟分别入选国家、省2023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五是体验设施建设。认定非遗工坊25个,市级非遗展示馆7个、传习所14个、传承基地6个。组织非遗静态、动态展演展示年均3000余场次,石榴巷非遗街区、箜篌博物馆等成为旅游新地标,面塑、泥塑、剪纸等黄河特色研学课程成为体验新乡文化的新选择。六是开发文创产品。开发文创产品500余种,烙画传承人陈浩云作品“百虎图”获评世界吉尼斯记录,80件非遗文创产品入选“新乡礼物”。七是传播聚变工程。举办非遗牧野鼓王争霸赛、舞龙舞狮争霸赛、传统武术、非遗民俗展演,深受群众好评。2024年3月份央视10套“探索·发现”栏目专题报道了我市非遗项目,河南电视台专题报道了我市石榴巷非遗市集。开展“百年非遗—见证中医传承人”宣传推介,创造了“一颗白玉饼带火一座获嘉城”的神话。面塑传承人刘玉伟先后随团赴美国、卢森堡等6个国家、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宣传了黄河文化。豫剧祥符调和面塑亮相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中原大鼓亮相河北保定“中国鼓王争霸赛”,中州大鼓进入民间文艺山花奖决赛圈。此外,2名非遗传承人入选省十大非遗年度人物,7名非遗新青年入列全省100位“非遗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