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新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369号提案 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4-01-31 10:50:02  发布人:  阅读次数:308次

新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369号提案

答复的函

 

尊敬的袁榕嵘委员:

您好!由您执笔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案》已收悉。该建议分析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很优秀的方案和建议。对此,作为市政府的文旅工作部门,我们对您对我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深入思考,表示诚挚的感谢!现就您提出的进一步加强我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回复如下:

近年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市做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着力筑牢法治保障。新乡市颁布实施全省第一部针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地方法规《新乡市不可移动物保护条例》。新乡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革命文物保护机制。新乡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新乡市文物安全责任细则等四个文件的通知》,新乡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印发《新乡市文物保护奖励办法(试行)》《新乡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试行)》,明确了文物保护责任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组织领导体系、政策体系、法制体系和问题排查机制、台帐管理机制、督查巡查机制、联合执法机制、奖惩激励机制,在全省率先将文物安全目标考核纳入市政府综合考核体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化遗产。

二是加强城乡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新乡市人民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印发新乡市国有建设用地考古前置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新乡市考古前置工作规范及保障机制的通知》,确保在国有建设用地储备或供应前依法完成考古工作,实现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协调共赢。

三是加强文化遗产维修保护。近五年,共争取资金10045万元,实施文物保护项目56个,对卫辉历史文化名城内望京楼、徐氏家祠、贡院街清代民居、李敏修故居、传统村落内小店河村民居、三塔沟村民居等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修缮保护,对河朔图书馆旧址、华新纱厂旧址、汲淇联合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傅德明烈士纪念室、豫北党训班旧址等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保护。

四是推动文化遗产宣传。辉县孟庄遗址、辉县琉璃阁墓地、延津沙门黄河渡口城址入选“河南百年考古百大考古发现”。我市“关公像”“王铎行书”等一批文物参与国内外“三国志文化展”“风樯阵马  笔力扛鼎——王铎书法艺术展”等专题展览。邀请央视拍摄文物专题纪录片《潞简王墓》,并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开展“文明探源我来说”宣讲,完成“国宝中的新乡文明”文物纪录片拍摄,利用省数字文化平台“文化豫约”等传播渠道开展展播。策划发布四个主题八条考古旅游线路,举办纪念新中国辉县考古发掘70周年暨古代文明研讨会、黄河(新乡区域)考古成果与新乡文明发展进程研讨会、比干文化旅游节、邵雍文化论坛等,增强文化传播新乡话语。

五是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市群艺馆吸引武术传习所、非遗传承人等社会力量参加,探索开展“追梦夜校”,开设有石英砂肌理课、漆扇、掐丝珐琅、艺术雕刻、岳家拳和曲艺等课程,传承传统文化,受到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青睐。指导市演艺公司精心打造“周周有戏”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梨花轩”小剧场作为活动主阵地,通过组织“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民族精华 经典传唱”“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戏曲经典”等不同的主题进行演出,以多元化、常态化的艺术活动传播文化。市县两级公共文化场馆结合自身优势,常态化组织开展送图书下乡、送文艺下乡等流动服务,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阵地,依托四季村晚、全民阅读、才艺大赛、文化志愿服务等品牌,组织开展文艺演出、经典诵读、阅读推广、书法绘画等公益性文化活动,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新乡县依托非遗文化资源,在七里营镇八柳树村举办的“春暖鄘南 喜闹元宵”2024年新乡县元宵节非遗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围绕三八国际妇女节、端午节等节日开展纸上生花剪纸、书法培训、茶艺等系列活动。

为发挥数字化传播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近两年,我市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2023年底,聘请第三方建设并运营新乡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新乡文旅云”,先后实现了与12个县(市、区)公共数字文化平台的互联互通工作,打通了县级与省级公共文化平台—“文化豫约”互连的堵点,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数字资源互通共享,整合多样文化资源,打造群众手边的群文集会。截至目前,平台已发布资讯2690条,活动620条,网络直播文艺演出80场,非遗信息80条,文创产品230条,数字文物信息173条,场馆信息136,全民艺术普及课程18节。

六是持续抓好艺术精品创作。以弘扬黄河文化、运河文化为重点,有计划、有重点地创作推出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推动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艺术门类繁荣发展。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重点加工提高豫剧《太行之子》,积极打造豫剧《吴祖泰》和话剧《青年吴祖泰》等艺术作品。组织市群众艺术馆加强群众文化创作,围绕乡村振兴、弘扬黄河、大运河文化等主题创作,今年上半年共创作舞蹈10个,小戏3个,曲艺3个,小品5个,书画作品2000余幅,诗歌100篇,摄影作品200幅。

下一步,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推广。聚焦新乡历史文化开展艺术创作,创排一批诸如《老村里的新故事》《太行之子》《青年吴祖泰》等反映新乡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的精品力作。依托主流媒体和“游好新乡”新媒体矩阵,创新宣传方式,通过短视频、公众号、微直播等形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介推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文艺精品力作,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利用大广场、小剧场等空间场地,策划举办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非遗展演,叫响新乡“周周有戏”等文化品牌,让“文化活起来,文明树起来”。比如,新乡县翟坡镇东大阳村总结出了“发展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活动靠文化”的成功经验,组建了大鼓队、曳步舞队、军鼓队、广场舞队、腰鼓队和夕阳红舞蹈队和百人合唱团,计划每月一主题,月月有活动。

二是用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高现有文化场所的利用率。通过调研考察文化场所供需情况,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设施,充分利用书院、农家书屋、道德大讲堂等平台,组织大众喜爱的文娱活动,着力传承传统文化。鼓励引导驻社区单位向社区居民群众免费或低偿开放体育活动、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设施场地。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传统文化体验、经典通读等活动,把单纯的“我来听”模式变成互动、实践的“沉浸式”模式,增加体验活动,让更多群众参与其中,领略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三是加强基层文化的交流互鉴。持续开展送文艺进基层活动,以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为抓手,加强市县、县际文化交流、展演等活动的组织,引导基层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在交流中互鉴,在展示中提升,共同推进和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繁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四是加大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财政投入。通过申请财政资金、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吸引社会投资等办法,加大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财政投入。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座谈交流,积极调动社会力量,系统推进传统文化在全市的弘扬力度。同时申请财政资金更新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设备和器材,提高基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水平。

五是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以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和梳理,做到底数清楚、资源清晰。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建立文物资源和非遗资源数据库,健全国家、省、市、县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进一步挖掘新乡传统文化、历史名人、文物古迹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核,推进封丘县、辉县市综合博物馆建设,支持箜篌博物馆、中原诚信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建设,讲好具有新乡独特文化符号的牧野故事。探索博物馆与文创机构合作,基于馆藏文物、特色资源开发推出文化文物创意衍生品和国潮礼品,赋予文物更强大的生命力,让文物不断“融”入百姓生活。   

 

 

                                                                                               2024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