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乡市文化广电和外事旅游局政务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共服务 > 演展信息
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乡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2022年04月07日 16:16 浏览量:1272

各县(市、区)文旅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高新区、经开区社会事务局,平原示范区外宣办:

现将《关于加快推进新乡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4月7日      

关于加快进新乡市公共文化服务

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根据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财政《关于推动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豫文旅公共〔202127号精神,结合我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时代发展新趋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努力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城乡居民更好参与文化活动,培育文艺技能,享受文化生活,激发文化热情,增强精神力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建设文化旅游强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推动品质发展。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强化政治引领,提升人民文明素质,切实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坚持统筹建设,推动均衡发展。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

坚持深化改革,推动开放发展。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管理方式,扩大社会参与,形成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坚持共建共享,推动融合发展。在把握各自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旅游相融合,文化事业、产业相融合,建立协同共进的文化发展格局。

(三)工作目标

到2025年,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乡协同发展机制逐步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更加合理均衡,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渠道更加丰富多元,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日趋成熟,基层群众文化创造力进一步激发,乡村群众自我服务的局面初步形成,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新乡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2025年县(市、区)要按照内容无缺项、人群全覆盖、财力能保障、服务可持续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并向社会公布;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事项的事前论证和风险评估,在财政承受范围内,合理确定服务目录和服务指标,防止和杜绝层层加码、盲目攀高问题的发生,切实做到标准统一、服务均等、逐步提升;要进一步完善公共图书馆、 文化馆(站)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机构建设、管理、服务标准规范,开展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不断健全和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根据标准实施效果、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因素,适时调整和提高标准,发挥引导作用。结合省出台《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及时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并按条例抓好工作落实

(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市图书馆、文化馆建设项目,配合市资源规划、发改、建设等部门做好市两馆建设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建设推进工作;指导红旗区、凤泉区、新乡县加大县(区)级两馆的规划论证和建设推进工作,实现全市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水平;鼓励高新区、经开区和平原示范区启动县级两馆建设项目,力争实现县级两馆全覆盖,积极推动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在市委宣传部的组织领导下,持续推进城市书房建设,在全市建成城市书房100座、城市书柜1000个加大对新建居民小区、农民新村的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和现有住宅区的改扩建力度,编实织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总分馆图书资源的通借通还、数字服务的共享、文化活动的联动和人员的统一培训,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专项治理,推动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效能建设长效机制。

专项工作1  基层公共文化设达标提工程

1.推动红旗区设立公共图书馆,并达到国家三级以上建设标准;推动尚未达标的卫滨区、凤泉区、新乡县3个公共图书馆,红旗区、凤泉区、新乡县3个文化馆达到三级以上评估定级标准。鼓励高新区、经开区、平原示范区设立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并达到国家三级以上评估标准。

2.结合乡镇文化站专项治理工作,根据省的安排,适时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

3.推动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提。按照《河南省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服务标准》规范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营管理

(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创新服务形式,加强错时开放、延时开放鼓励开展夜服务。开展经典诵读阅读分享、大师课公益音乐会、艺术沙龙手工艺作坊、读书分享等体验式、互动式的公共阅读和艺术普及活动鼓励公共文化服务“走出去”创新开展创意市集、街区展览、音乐角、嘉年华等文化活动。拓展服务功能,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推动各地设立全民阅读月阅读周、读日,全民艺术普及月、普及周等,举办全民艺术节,增强社会影响力推动“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建设,将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滋养民族心灵、培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推进全民艺术知识普及欣赏普及技能普及和活动普及把文化馆打造成为城乡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大力培育全民阅读和艺术普及推广人造就一大批本土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带头人”以市、县为主体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在做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经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优惠提供特色化、多元化、个性化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优惠有标准质量有保障、内容有监管。提升服务品质开展群众原创文艺作品评选,推动创作更多有力量有筋骨有温度的群众文艺精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每个县(市、区)和市属公共文化单位都有1—2个公共图书馆优秀阅读品牌、文化馆(站)优秀艺术普及活动品牌,全市有1—2个入选省级活动品牌鼓励文化馆将说唱、街舞、小剧场话等文化形式纳入服务范围。开展动服务,通过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文艺小分队等形式,把慰问演出、文艺辅导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内容送到百姓身边,入村入户入心。开展特殊群体服务积极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提供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面向残疾人、留守人员、农民工等特殊群体专题性文化服务。

专项工作2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申报推荐工作。按照省文旅厅的安排部署,以县(市区)为单位,积极组织和发动,引导县(市、区)开展示范区的创建申报工作,力争每年有1个入选,带和引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四)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应城乡居民对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功能局进行创意性改造实现设施空间的亮化、美化、舒适化。立足城乡特点,引入社会力量,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鼓励在城市商、文化园区等区域,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着眼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因地制宜建设村史馆、非遗馆等主题功能空间。鼓励在各类公共空间“嵌入”文化服务,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鼓励社区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专项工作3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项目

建成区按照5万人/个的标准打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空间县(市)按照10万人/个的标准在城市建成区打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空间每个乡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建设1-2个村史馆、非遗馆等公共空间。2025年,全建设200个以上小而美的、特色化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五)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建设,丰富资源总量,创新资源样态,突出新乡特色,打造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资源库群。进一步推进市、县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建设,积极与省公共文化供需服务平台“文化豫约”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百姓文化相关云平台对接,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体系。加强云服务平台的需求采集、采购配送、监督管理、反馈互动功能,健全“百姓点单、社会组织接单、政府买单”服务机制。加强云服务平台的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功能,用数字化服务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针对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和管理架构。鼓励公共文化机构发展新技术应用的服务类型,加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推广群众文化活动网络直播,形成群众文化云端服务品牌。鼓励公共文化机构打造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培养具有高粘性的“粉丝”文化社群。探索依托互联网平台开设全民艺术普及服务,探索有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互动体验等新型文化服务方式。

专项工作4  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2021年,组织原阳县、封丘县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试点建设,围绕享活动、订场馆、看直播、学才艺、读好书、赶大集六大全民艺术普及核心功能,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20222025年,推动其他县(市、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建设,构建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并与省“文化豫约”平台对接,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体系,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全面推动公共文化场馆服务与体验智慧化,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

(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大政府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健全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第三方共同参与的评价约束机制,提升购买服务质量。积极参与省举办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采购大会,依托省线上交易平台,逐步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交易模式,促进供需对接。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持续推进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开展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稳妥推动基层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场可根据实际,通过政府委托运营整体场或部分项目的形式,引入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创新监管方式,重点做好政治导向和服务绩效等方面的评估。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设文化项目,兼顾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为稳定投资回报、吸引社会投资创造条件。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评价、管理培训和激励保障机制,提高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化水平。以市、县(市、区)为单位打造有影响、惠民生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

专项工作5  政府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面向全各级文化类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组织文化企业文化志愿者组织等社会力量组织购买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全民艺术普及、特色文化活动等内容的文化活动。

(七)打造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新亮点。依托国家级、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推进“艺术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鼓励支持艺术家、策展人、新乡贤等与乡村对接,挖掘乡土底蕴,传承乡村文脉。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加强城市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对口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开展“乡村村晚”“寻找村宝”“同绘村画”“唱响村歌”等群众文化活动。围绕“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节庆活动,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名片,打造节庆新民俗。整合优质资源与力量,持续开展“戏曲进乡村”等送文化下基层活动。结合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和旅游品牌,拓展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模式。

(八)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完善文化合作社发展机制,积极探索推广以农村文化艺术队伍为基础,由掌握文化技能或有共同文化爱好的农村群众自愿自发成立、开展自娱自乐活动的各类“文化合作社”。动员和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本地“文化合作社”工作实践,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用5年时间,在全逐步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为保障、以“文化合作社”为主体以戏曲、书法、广场舞、民间文化艺术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公共文化良性发展、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服务格局。

专项工作6  公共文化服务惠农行动项目

开展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工作以乡镇(街道)为主体,力争每年创建2—3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引导、支持国家级、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强化文旅融合工作,孵化文化产业和文创产品,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鼓励、支持乡村建设“乡村文化合作社,培“乡村网红”。组织已建成的村文化合作社积极参加全省开展的示范性“乡村文化合作社”评选工作,力争每年有3—5个入选。2025年底前,全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部建有制度健全、运行规范、活动丰富、动力十足的乡村文化合作社。

(九)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跨领域融合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体育、农业、教育、卫生、科普、民政等领域惠民项目融合发展。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融合路径,鼓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开展研学服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进校园常态化机制。推动高校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抓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军民融合工作,加快军民公共文化设施和资源的共建共享进程。

(十)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多层次融合发展。结合实际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建立馆际联动机制,通过联合开展活动、文化品牌共建等措施,形成发展合力。以广场舞比赛、全民阅读、戏曲比赛等群众文化活动为依托,推动区城间文化交流,共享发展成果。充分发挥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组织体系等方面的优势,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乡村文化服务中心融合发展。拓展乡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电商、就业等服务功能,树立一批有代表性和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体、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治理体系。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为平台,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统筹、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各地要落实好政府主体责任,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协调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定、实施和考核,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财政保障。全面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完善财政保障机制,把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纳入各级政府预算,全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三)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文化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为基层文化队伍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培养一批长期扎根基层,有责任心、有能力、具有深厚实践经验的专家型干部。落实基层文化服务岗位人员编制和经费,保持基层文化队伍相对稳定。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县招乡用、派出制、县乡双重考核等形式,配齐配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专干。实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支持培养一批扎根乡村、乐于奉献、服务群众的乡村文化骨干。定期开展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培训工作。引导各级政府与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合作,开设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定向、委托培养公共文化服务人才。

(四)加强绩效考核。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常态化,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标准监督和评估体系,探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绩效动态评价体系。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管理,持续推行第三方绩效评估,建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和反馈机制。探索利用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补充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统计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