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道光年间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一家叫“南庆仁堂”的中药铺,一个小伙计挨了账房先生的骂,心里十分委屈,就用蝉蜕等药材粘了个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师兄们看了都说像极了,小伙计觉得出了一口气。再后来,中药铺老板从中看出“生意”来,便把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等几味中药单独包装出售,称为“猴料”。家长买“猴料”给小孩粘猴玩,渐渐成了逢年过节的一个传统。
毛猴,又名蝉塑、金蝉猴,源于清道光年间,始创于北京,弘扬于河南新乡,是艺人选用新乡当地蝉蜕的头、爪子作为脑袋、四肢,越冬的玉兰花花骨朵(辛夷)作为身子,木通作为斗笠,白芨作为粘合剂,粘合成猴子形象,模拟人的动作,通过多样的肢体语言,反映现实市井生活的一种传统雕塑形式。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新乡市的红旗区、卫滨区、牧野区,洛阳市以及北京市。
《毛猴》代表性传承人孙怀忠获得全国大奖的毛猴作品《练摊儿》
2012年12月21日,《毛猴》被新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新乡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项目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为孙怀忠。
孙怀忠,男,1956年10月1日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因属性是“猴”,又做“毛猴”,故艺名“猴又猴”,中国工美协会会员。
据孙怀忠介绍,将毛猴做到极致的是北京旗人叶芸亭,叶芸亭的后人将祖传的毛猴绝技带到了河南洛阳。他第一次知道毛猴艺术,是在河南省民俗专家倪宝诚先生介绍该项目第四代传承人叶孝贤老师和他的毛猴的一本书中。2004年央视《留住手艺》栏目谈及毛猴艺术后继乏人,孙怀忠萌生了学做毛猴的念头。作为一名下岗工人,正赋闲在家,说干就干。便从野外找来蝉蜕,从药店买来“辛荑”,试着做起毛猴。凭着对毛猴的热爱,孙怀忠到郑州拜倪宝诚老师为师,在倪宝诚的引荐下,赴洛阳接受项目第四代传承人叶孝贤先生的指导。经过名家的指导和对手艺反复的琢磨,新乡人做毛猴的水平不仅让北京人佩服和称赞,也让毛猴在新乡深深地扎下了根。
2019年8月,《毛猴》代表性传承人孙怀忠配合央视拍摄纪录片《胡同儿》时的现场照片。
毛猴制作所需要的工具有小剪刀、指甲钳、小镊子、工具刀、砂布、直尺、尖嘴钳、斜口钳、弯嘴剪、酒精灯、白细线、铅笔、毛笔、颜料、墨水、刀片、白纸、画规等。所有原材料包括清洗晾干防腐处理过的蝉蜕若干,越冬的、表面有一层密密灰褐色绒毛的玉兰花花骨朵(辛夷)若干,制作斗笠的木通若干,粘合剂一般用白芨、白乳胶等。
按照制作水平,毛猴分为孩子毛猴、匠人毛猴、宫廷毛猴。小孩子做的毛猴纯粹是为了好玩,匠人做的毛猴谈不上艺术性,宫廷毛猴属毛猴中的精品。毛猴作品的好坏要看做工、角度和创意。做工的好坏首先看选料,新乡毛猴在选料上非常讲究,不是说随便找一个蝉蜕就行了,而是将要选用的蝉蜕从空中抛到地面后看是否散架,听是否有金属般的“当当”响声。不散架,且有“当当”响声的蝉蜕才能用于作品制作。制作完成后,还要进行强有力的甩晃试验。由于在粘接毛猴的过程中,加入了特有的材料,即便如何用力,如何甩晃毛猴都不会散架。
再一个就是从多个角度看制作的毛猴是否周正规范,从正面看,看毛猴的神态是否炯炯有神,虽然毛猴没有五官、没有眼睛,但通过艺人的制作,让人们能感受到每只毛猴不同的眼神。通过毛猴不同的眼神,感知毛猴的喜怒哀乐。通过毛猴多样的肢体语言,演绎人生的悲、欢、离、合。从头顶看,所有毛猴的肩膀手臂都成一条直线,而且要有明显的性别特征。男性毛猴肩膀粗壮有力,胳膊肘外撑,女性毛猴肩膀纤细,胳膊肘内拐。毛猴作品还必须有创意,在表现传统文化生活的同时,不仅融入了更多的布景和道具,还加入了舞蹈艺术的元素,使所做每的一只毛猴都很有艺术感。该项目传承人孙怀忠还将现代文化元素融入毛猴创作中,创作有108个诙谐有趣的段子,进行“毛猴说事”。通过“毛猴说事”,赋予毛猴新的艺术生命。
2006年8月,孙怀忠的毛猴作品《练摊儿》荣获第三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银奖。
孙怀忠的毛猴作品有《爱的真谛》、《晚情》、《月亮代表我的心》、《你是我的知音》、《悄悄话儿悄悄说》、《宝贝儿》、《练摊儿》、《搅局》、《淘宝》《娶亲》等。其中,2006年8月22日至26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毛猴作品《练摊儿》荣获银奖。2008年7月,作品《晚情》荣获迎奥运“中国农民艺术展”精品奖。2012年12月,作品《娶亲》在北京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上获得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