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政务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共服务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皮舞
2021年05月27日 15:05 浏览量:5593


马皮舞源于河南省获嘉县的杜官滩村,主要分布于获嘉县的杜官滩、徐营、小呈、中和、小张卜、陈孝等村镇。

杜官滩村位于黄泛区,滩旷人稀,历史上歹人多有出没。贫苦的生活与特定的环境导致这里的村民们性格豪强,自明代初年就大多喜武术,善拳脚,家家练拳,户户刀的说法。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豫北大旱,飞蝗满天,饿殍载道,杜氏族人四方逃难,流离失所。该村杜氏族人从始祖杜昆开始就习大洪并代代相传。受生活所迫,一部分精通武功的杜氏族人沦,到豫南、河北一带打家劫舍,一发不可收拾,致使杜氏家族恶名远扬。杜氏族长万般无奈,从江南请一风水先生,按其指点,在村西修五道和一牛王,并择定吉日杀马祭天,祈求玉帝派下天神收复响马五道意思是祈愿杜官滩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牛王意在牛、马相绑,牛坠之意,意思是让村上响马回心转意,返村过太平日子。这些马皮的形成提供了契机条件,形成了一种和宗教中有着直接关联,又与宗又有明显区别的一种汉族舞蹈艺术形式。

2010319日,《马皮舞》应邀参加在淮阳县羲皇文化广场举行的首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2010年3月19日,《马皮舞》应邀参加在淮阳县羲皇文化广场举行的首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

马皮是杀马祭天时举行的一种仪式。其主要人物是手执山麻大鞭或春秋大刀王爷(古代宗教中通神的人。旧时的大鞭是用祭天的马皮制成,在杀马祭天时,将马皮撕缕作鞭,拜祈玉皇大帝马皮第十代传承人、道士李道通下凡,用大鞭收复响马,令响马改邪归正。因道士李道通道,故此鞭被称金龙马皮。后来因为马皮做成的大鞭太沉重,为轻便起见,民国期间才改马皮大鞭为山麻拧成的大鞭。

拜将花拜将花

走红鏊马皮在当地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据杜官滩村老辈人讲,民国一天夜,获嘉县土匪头子岳狗头率人到杜官滩村抢掠大户杜殿登,发现杜殿登的马房大院里正在排马皮。岳狗头马皮中的正义思想所感化,在佩服表演者的武功之余,当即表明身份,退兵回营,发誓做关公、岳飞,义对百姓,杀寇报国。这就是杜官滩村老辈人所说马皮退狗的故事。

马皮的主要道具有山麻大鞭(7米余,外编山麻,内包长3米的棕绳,呈龙形,重1720公斤)、春秋大刀、钳架(木制)、拦棍等上缀有铜铃,随同舞步作响,从而代替音乐伴奏。

走红鏊


马皮的演员由以下人员组成:一人扮王爷,手执山麻大鞭或春秋大刀居队指挥。另有八人或十六人扮马作舞。扮马者即,其身背钳架,架上彩绘关羽、张飞、赵云、岳飞等画像,形成显明对照,即所说架下响马,架上英。扮马者皆打赤脚,现今演出一般是王爷一人打赤脚,扮马者不再打赤脚。王爷必须身怀武功,能自如挥20公斤的大鞭气不喘心不跳,并能指到那儿打到那儿。

马皮的表演有如下程式:首先鞭打四,扮马者根据鞭向变换队形。然后刀点四,王爷弃鞭换春秋大刀。扮马者根据王爷刀法变化,扮马者要进八字拜将掏股二龙戏互亲互团团圆等舞蹈队形变化。最后是王爷赤脚过铁鏖表演。

团团圆圆团团圆圆

马皮武、舞相融,武、舞兼,是民间武术和宗教舞蹈及宗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浓厚的宗教气息。作为一种民间信仰,通五道牛坠杀马祭时将马皮撕缕作鞭,令响马改邪归正,以马皮退狗的故事,充分展示了中原地区劳动人民劝人向善、立地为佛的朴素哲学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009612日,《马皮舞》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