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梅毛笔手工技艺源于清道光年间,是由安徽籍制笔工杨泰和先生将徽派毛笔制作工艺、选材方法、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等传于封丘县李马台村秀才李挺宝,并由其后人代代传承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
李金梅,清咸丰年间秀才,从小在家随父李挺宝学习制笔技艺。清咸丰六年(1856年),李金梅携全家人赴封丘县城开设“李金梅笔庄”,以前店后坊的模式经营。为了吸引顾客后,推出了“开叉包修”服务项目,声名渐响。加上同胞兄弟、县衙班头、三县(封丘、阳武、延津)捕快李金玉的全力支持,笔庄生意日益红火,远销周边各府、州。清同治八年(1869年),李金梅之子李玉祥主理笔庄事务,李金梅笔庄又有了大的发展,在周边县、府颇有名气。清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为避兵乱,李玉祥举家迁归故里李马台,一家人一边种田,一边制作毛笔。1955年,封丘县工商
画于清同治12年的李金梅画像
业进行公私合营,该项目第六代传人李景山响应国家号召,携家人和制笔技艺及工具加入合作社。1958年6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红旗》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介绍一个合作社》文章,盛赞封丘应举社“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封丘县人民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专程赴北京将精选的李金梅毛笔转赠给毛主席。“文革”期间笔社解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随着人们生活的节奏加快,书写工具的不断更新,毛笔这一传统书写工具的使用空间受到了巨大挤压,毛笔多由少数书法绘画作者使用。
该技艺所使用的工具包括牛骨梳子、去脂水池、洗毛水盆、护理笔刀、齐毛刀具、胶笔齿刀、刻字刀、整毛木板等,笔头所选用的原料为上等山羊毛、黄鼠狼毛、石獾毛、紫毛、过冬鼠须等动物毛料,毛笔笔杆一般为花梨木杆、烤漆木杆、牛角斗等,经营模式为传统的“前店后坊”式。从建店开始之初至今,一直坚持每一支毛笔制成后,都会根据用户的需求请雕刻名家在笔杆上雕刻美好诗文或绘制精美图画业务,满足不同层次人士的审美需求。
工艺流程包括选毛、脱脂、去绒、理毛、齐笔、清杂、汇笔、梳笔、捏笔、护笔、蹲笔、捆笔、栽笔、胶笔、修笔等八十多道工序。理毛工艺最为复杂和精细,需要将千万根毛中断头、无锋、曲而不直、扁而不圆的杂毛、绒毛与毛蒂剔去,抽出一根根必要的带锋针毫,排齐切根,整毫调配,垫毫成形,捆扎装斗,并按笔锋长短加以分类,做到“齐毫”,最后还要按毛的软硬性能进行“造型”,得到半成品,有“千万毛中拣一毫”之说。熬制的笔头聚锋草胶,采用东海深处龙角草搭配祖传防蛀药物,适宜永久保存和运输。俗话讲“女做水盆男修笔”,修笔是个技术活,是制笔工艺中的最关键的环节,有“三分做七分修”之说。
2019年3月15日,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修玉在“李金梅毛笔制作技艺”传习所在对学员们进行毛笔制作技艺培训。
该技艺所制作的毛笔,无论长锋还是短锋都要深栽,使笔头与笔杆牢固结合在一起,达到经久耐用的目的。笔头深栽工艺是一大亮点,使用者无论如何使用都不会掉笔头,每一支笔都具备笔锋尖锐、笔颖平齐、丰满圆润、挺健有力等“尖、齐、圆、健”四德皆备的标准。
该技艺制作的毛笔做工考究,成品美观,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南派湖笔之长,对项目进行了改进、创新,使该技艺兼得南北派制笔之精华。现已形成礼品套笔、书画用笔、学生用笔等10大系列,120多个品种,毛笔行销全国各地,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纯紫尖”毛笔最具代表性,为李金梅毛笔中的精品,由精选的云南纯野山兔毛加工而成,
是书写蝇头小字、绘画勾线最得力的工具之一。用三种动物毛料按比例成功研制的“三混”兼毫毛笔,能够仅用一支笔完成一副作品,而用传统方式完成一副书画作品,则需要用特性各异的多支毛笔来完成。“三混”兼毫毛笔,用的羊毛要在生石灰水中浸泡七天六夜,脱脂后蒸煮漂白,反传统方法披毛切短贴压,柱毫分毛加健,三层铺垫,采用南山湘妃毛竹做杆,长锋深载,晶莹剔透,赋予毛笔新的生命力。
2015年9月10日,该项目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该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李修玉。
李修玉,男,1968年11月18日出生于封丘县陈固镇李马台村,1976年开始跟随父亲李景山学习制笔工艺,将制笔技艺中的装斗、修笔、胶笔、刻字等重要工艺熟练掌握。2000年,为了将祖传制笔技艺发扬光大,他将文革时期停用的老字号重新启用,并将祖传的“李金梅笔庄”店铺由老家迁至封丘县城。2016年10月24日,他又在“李金梅笔庄”店铺的基础上,成立“封丘县李金梅笔业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他所制作的毛笔,2013年3月8日荣获新乡市首届旅游商品展“十大旅游商品”奖,2013年11月27日荣获新乡南太行旅游商品展评会旅游工艺品类金奖。
位于封丘县城宋元文化商业街A5-4号的“李金梅笔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