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浮雕錾刻技艺是在玉石器、骨角器等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利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的延展性,在设计好器形和图案后,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以特制的工具和特定的技法,在金属板上加工出千变万化浮雕状图案的一种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新乡辉县市在古代是殷商时期王室的所在地,从出土商周时期“子龙鼎”内壁近口缘处錾刻的“子龙”二字铭文上看,这种技艺在新乡的传承至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该项目持有人朱斌介绍,他出生于延津县魏邱乡朱寨村。魏邱乡位于延津县中部偏东,因魏惠王(又名梁惠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死后葬于此,而得名,故名“魏邱”。他的姥姥家在他村的北偏东不远处的齐村。齐村原属朱寨乡,2006乡镇合并时,并为魏邱乡。齐村是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全村姓氏包含齐、李、刘、钮等。他的姥爷叫钮大孬,在民国时期随其道口艺人李修全学习铸造、锔锅、锔碗、
朱斌的錾刻作品《达摩过江图》
锔盆等手艺。建国后,在村口用这些手艺打造农耕产品、修复锅碗瓢盆,养家糊口。朱斌因为家距离齐村很近,小时候就经常去姥爷家玩耍,经常看到姥爷在为周边群众锔锅、锔碗、锔盆,他逐渐对这些手艺活儿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通过给姥爷打下手,慢慢掌握了铸造、锔锅、锔碗、锔盆等手艺。1999年3月,朱斌初心不改,一心想提高自己的手艺,在亲戚的引荐下,拜河北唐山的錾刻大师韩君为师,学习打造金银首饰、錾刻、修复古玩玉器等技艺。韩君大师师出名门,他的老师是天津卫北门里老字号庆丰金店的老板,专司打造金银首饰、錾刻、修复古玩玉器。民国时期,因兵荒马乱,生意难以维持,张志功携家人离开了天津,定居唐山,传艺于韩君,并为其取艺名韩庆丰。韩君将朱斌收入门中后,赐朱斌艺名为“唐河”,并对其进行了近十年的悉心栽培辅导。
錾刻的第一步是“开錾”,即制作錾子。錾子是錾刻师在金属板料上操作用的工具,形似大小不等的长钉,一端用以敲击,另一端在锤子的作用力下,在金属板上印刻出各种形状。
錾刻工艺复杂,工具多达几百种不等。需要艺人根据雕刻的纹饰物,器具的造型需要要不断制作出不同形状的錾头或錾刀。錾头大致分为两种:一类是錾头不锋利的,可錾刻较圆润的纹样。另一类是錾头锋利如凿子,可錾出较细腻的纹样。成套的錾子都需要艺人自己打制,最常用的錾子,根据錾头面积和形状分为拓錾、踩錾、豆粒錾等十多种。另外, 朱斌的錾刻作品《八宝吉祥手工足银茶叶罐》还要根据加工对象不同,打制一些其他种类的錾子。
錾刻有一种工艺是冲凸和踏凹压平法,可在器物表里同时錾刻使花纹凹凸呈浮雕状。镂空工艺也是一种錾刻技法,要錾刻掉设计中不需要的部分,形成透空的纹样称镂空或透雕。錾刻一直作为细部加工手段而使用, 在铸造器物的表面复刻重雕上, 贴金、包金器物的纹样部分多采用,使作品产生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在錾刻之前,金属板材要先退火,待硬度下降后,一錾一刻才更显效果。除此之外,还要先将加工对象贴附在用特殊材料配制的胶板上。垫板的柔软使每一次敲击的反馈力度变得柔和,板材容易形成圆润的凹陷和凸出,还不易錾破。胶板一般是用松香、大白粉和植物油,按一定比例配制后敷在木板上。使用时将胶烤软,铜银等工件过火后即可贴附其上,冷却后方可进行錾刻,取下时只需加热便能脱开。
錾刻用的板料薄厚,依作品的大小而确定,最常用的厚度是在2-0.5毫米,板材过厚使用中往下踩和往上抬都有困难,太薄则容易錾漏。錾刻技艺操作过程复杂,技术难度大,要求操作者既要有绘画、雕塑的基础,又要掌握钳工、锻工、板金、铸造、焊接等多种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有一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等良好的综合素质。
该技艺有一种工艺是冲凸和踏凹压平法,可在器物表里同时錾刻使花纹凹凸呈浮雕状。镂空工艺也是一种錾刻技法,要錾刻掉设计中不需要的部分,形成透空的纹样称镂空或透雕。
目前,该项目因操作过程复杂,技术难度大,要求操作者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要经过长期刻苦学习和钻研才能很好掌握,故从学此艺者不多。加之有些艺人思想保守等缘故,至今能够全面而熟练掌握这门技艺的人日渐减少。
朱斌在创作《蝶恋花》錾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