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政务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共服务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平调
2021年05月27日 15:04 浏览量:12022


四大扇,两杆号,一听就是大平调大平调原名平调,因伴奏乐器有枣木梆子而被称为大油梆、梆子戏、土梆子、大梆戏,因舞台演出场面宏大,也被称,中国稀有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等地。其唱腔因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平调或大平调。音乐板式结构多与豫剧相同,艺术风格则比豫剧更加粗犷火爆,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并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东路平调唱腔圆厚、前后向揉,以濮阳为中心,包括清丰、南乐和范县。西路平调唱腔有力、吐字清晰且红黑脸均有里腔,以滑县为中心,包括延津、浚县、内黄和汤阴。河东平调唱腔柔和优美,以山东东明为中心,包括曹县、菏泽和郓城。

滑县明福寺碑文明确提到,明代弘治年(1498)便有大梆戏,这是有关大平调最早的历史记载。

2020715日下午,延津县大平调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在延津县东屯镇郝光屯村演出《斩单雄信,送戏下乡活2020年7月15日下午,延津县大平调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在延津县东屯镇郝光屯村演出《斩单雄信》。

据延津大平调老艺人介绍,明代万历年1573-1583),延津县马乡原屯村就有大平调玩会班。明末清初,大平调发展到了十几个班社,主要集中在延津县东北部的王楼乡、丰庄乡、魏邱乡、朱寨乡和马庄乡,其中原屯、吴修寨、飞王、获嘉屯都有自己的班社。魏邱乡吴修寨村在玩会基础上创办有三十多人的大平调戏班1938 年,魏邱乡获嘉屯族长布方安请来谭福有、严顺成两位大平调当红艺人到村里教唱练功。村里建立了大平调戏班,大家自发筹资购买服装乐器、音响道具,到附近滑县、浚县、内黄、长垣等地演出,成为专业演出的戏曲团体1949 年,西路平调著名红脸张发旺带领淇同乐,和延津县获嘉屯大平调戏班合并1953年,该团成立为县级半职业戏曲艺术表演团延津县群乐剧1955年,正式命名延津县大平调剧

延津大平调唱腔属基本属板腔体,发声一般都用真嗓,只在慢板、拐头钉等板式起板时,尾声才使用极高的假嗓,具有粗犷、朴实、豪迈、雄壮的风格。基本板式有大板、二版、三板。乐器分软、硬场两类。主要伴奏乐器有大弦、二弦、三弦、大梆、大号等。武场伴奏乐器有尖子号、梆子等。独特乐器有大铙、大镲、尖子号、大梆子等。

IMG_20160510_162757延津大平调的表演以黑脸、红脸袍带为主,民间生活故事戏较少,是该剧种的一大特色,戴铜眼耍獠牙技艺为一绝。表演粗犷豪放、场面宏大、气势恢弘、刚中带柔、唱做念打并重,动作幅度大,云手划大圈、盘腿跨大步,站立一尊佛,形成了独有手势、台步、架势、亮相。基本身段大开小开左右旋。武打程式类似武小洪的套路,真刀真枪,直来直往,勇猛、紧张,加之大鼓、大锣、大钗、大铙、尖子号等独特乐器的配合,战争气氛十分强烈,使观众如身临其境,精神振奋。

大平调脸谱讲究,化妆细腻、人物性格分明。如秦琼红脸五道眉,敬德黑脸三块瓦,张飞黑花倒愫钩、牛皋铜铃两竖眉

大平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剧目,据统计约600余出,现在保留下来的只200余出,其内容主要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剧目有《杨家将》、《包公案》、《下高平》、《下燕京》、《下江南》、《反阳河》、《晋阳关》、《反徐州》、《斩单雄信》、《收姜维》、《百花亭》、《战洛阳》、《秦香莲》、《铡赵王》、《赵公明下山》、《金鞭记》、《张  该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单雄

滚鼓》、《三传令》、《火龙阵》等           信的扮演者王计有进行獠牙绝活表演。

新中国成立前,新乡延津大平调戏班大都是半职业性质的,农忙时种地,农闲时集中起来写台口演唱,没有一个完全以演戏为职业的江湖班1987年以来,延津县成立了职业大平调剧团,让大平调又获得了新的生机,数以百人的剧目重新上演,群众看戏的热情异常高涨2001年,河南省黄河音像出版社特邀延津大平调剧团录制了《包公碑》、《忠烈千秋》、《潘杨颂》等剧目200411在荥阳市举办的河南省优秀少数剧种汇演中,荣获演出金鼎奖。

微信图片_20200720104654《大平调》独特乐器大梆子

2006520日,《大平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该项目进入国家非遗名录后2012年,剧团更名延津县大平调艺术传承保护中,并2012年起,该中心每年72场送戏下乡演出任务。国家定期拨付专项扶持资金用于传统剧目的复排,音响设备、服装道具的更新,演出条件大大改善。由延津县文化馆馆长席阳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关于延津大平调文化历史传承的《梆韵》一书已2014 年正式出版,为研究保护延津大平调提供了依据和传承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