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政务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共服务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贴画
2021年05月27日 15:04 浏览量:11115


布贴画原名宫廷补绣,又叫缝贴、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拨花,源于清末,是新乡市牧野区张秀琴家传的,在民间剪纸、刺绣、壁画布贴工艺的基础上,从生活出发,就地取材,采用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布块为原料通过剪贴、点染、浆裱、堆积等各种方法,制作出色彩丰富鲜艳、剪贴边线明朗整洁、富有木刻版画刀木特点、画面具有浮雕感的一种中国民间常见女红(旧指女子所做的针线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之一。

《寿比南山》《新乡市文化志》记载:新乡女红四种。这四种工艺之间,不仅互有影响,而又是彼此联系的姊妹艺术。

该项目是将生活中裁剪下来的碎布头等边角料作为原料,变废为宝,制作出精美的浮雕画,并在制作过程中运用了硬包法、软包法、剪贴法、绣制镶嵌法、点染法、浆裱法、丝绫双贴法、悬空粘贴法、镂空剪贴法、绒粘法、堆积法等。作品题材主要选自民间传说、戏剧

张秀琴的布贴画《寿比南山》

人物、民俗生活、动物、花卉,以及各种吉祥图案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财神》、《昭君出塞》、《寿比南山》等。

据该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秀琴介绍,其太外祖母张董(1885-1945)生活在清末时期,从小就喜爱刺绣和民间美术,经常为邻里裁制衣物,尤其善于制作寿衣和嫁衣。她的女儿张俊英1901-1978),自幼跟其学习女红,不仅会剪纸样、衣服样,而且会刺绣、拔花和缝贴,并在母亲张董氏的指导下使用碎布头缝补衣物。张俊英为了使碎布头缝补的衣物美观,特意将碎布头裁剪出不同花草和动物图案。张秀琴的母亲张淑珍受其母亲和姥姥的影响,酷爱民间绘画和刺绣,在继承家传女红技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将碎布组成多样的图案粘贴在硬纸板上,把布贴画从女红中剥离出来,形成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

《事事如意》张秀琴,女1951228日出生。她自幼喜爱传统美术,喜欢跟母亲张淑珍学做针线活,学着用母亲裁剪衣服剩下的各色布头粘贴布贴画1970年,张秀琴到新乡市服装公司工作,从事绣花工种。在市服装公司从事绣花工作期间,她很好地掌握了绣花的颜色搭配技巧,奠定了做好布贴画这一主要工艺要求的基础1973

                       张秀琴的布贴画《事事如意》

年,她正式跟母亲张淑珍学习布贴画制作工艺。在母亲的精心指导下,掌握了布贴画的结构设计、选料、色彩的合理搭配、敷料的配制和多种制作技艺,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部掌握并能独立完成布贴画制作的全部工序。她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融合现代文化元素,运用局部渲染、填充、抽丝、镂空、点染、剪贴等

多种技艺手法,对布贴堆绣技艺进行了发展创新,使得传统的布贴画艺术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画面更加精美、精致和细腻。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张秀琴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创作的每幅作品都不能出任何差错,无论从制图定尺寸、材料选择、颜色的搭配、剪贴、填充、组合,还是装裱,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特别是有些作品需要局部染色,那更是费工费时,需要反复试染,直至满意为止20143月,作品《春》荣获全第二届嘉年活动休闲农业创意金奖20204月,作品《井冈山会师》荣获第五届河南民间艺术展一等奖。

微信图片_2020070415421620204月,张秀琴的布贴画作品《井冈山会师》荣获第五届河南民间艺术展一等奖。

20151230日,《布贴画》被新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新乡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