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政务网!
新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Xinxiang Municipal Culture,Radio & Television and Tourism Bureau
网站首页
政务动态
动态要闻
政务公开
机构职能
规划计划
政策法规
政策解读
行政许可、处罚强制和其他对外管理服务信息
权责清单
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公共服务
演展信息
牧野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区景点
乡村旅游
星级饭店
旅行社
精品民宿
公共文化设施名录
旅游休闲街区
互动交流
微信
领导信箱
信件查询
信件选登
党的建设
政务服务
全部
标题
标签
内容
搜索
高级搜索
关闭
高级搜索
搜索位置
全部
标题
标签
内容
搜索内容
发布时间(搜索结果发布的时间段)
-
显示条数(搜索结果每页显示的条数)
10
20
30
40
搜索
搜索结果
共
2214
篇文章
2021-05-27
新乡麦秆画
《新乡麦秆画》又称麦秸画、麦草画、麦烫画,是运用新乡当地小麦麦秆,通过漂洗、熏蒸、刮料、碾料、拼料、刻画、剪料、熨料、烫料、拼贴、组合、装裱等加工工序,大胆吸收国画、版画、剪纸、烙画、贴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在充分利用天然麦秆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前提下,以勾丝、镂空、剪贴组合、立体绘画熏烫等精湛技法,巧妙制作出表现山水、天地、风雨、花鸟虫鱼、人物、风景、花卉、动物、建筑、器物等古朴典雅、栩栩如生艺术作品的我国古代中原地区民间手工艺术形式之一。 《新乡麦秆画》代表性传承人常爱英的作品《弦上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拼料是麦秆画创作的第一步,要经过...
2021-05-27
啸乐(口哨音乐)
据河南新乡《辉县志》记载:三国正始正年(公元244年)前后,著名文学家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啸傲聚居于山阳(今河南新乡辉县市西南山阳村南一带),遨游于竹林之间,史称“竹林七贤”。文中所谓的“啸”,指的就是今天的口哨,乃是古人的一种特殊习尚,在中古士林尤为盛行,它与当时的文人生活契合无间,犹如丹葩之耀于芳林,白云之衬于青天,别有风致。另据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说文解字》来看:“啸,吹声也”。作者许慎认为啸是吹气之声,口腔、唇、舌通过气流的控制,可以作为乐器使用。 1960年4月,在南京西善桥宫山南朝大墓出土的砖画《竹林七贤...
2021-05-27
祥符调
祥符调原名“河南梆子”,也有“梆子戏”、“十字调”、“河南讴”、“土梆戏”、“干梆子”、“梆子秧腔”等叫法,清乾隆年间发源于河南省封丘县清河集“许门”,是豫剧的源头和一个重要流派,因清河集古属开封祥符县而得名。分布以封丘县清河集为中心,辐射至新疆、甘肃、台湾、邯郸等地。 祥符调是豫剧的母调,标准中州正韵,最正宗的豫剧唱腔。豫剧界有一句流行谚语:“‘祥符调’不用问,不是‘许门’是‘蒋门’。”许门就是指清河集的许家科班,蒋门是指朱仙镇的蒋家科班。 《封丘县志》载,清河集许门热衷于戏曲表演事业,清乾隆、嘉庆年间创办天兴班,道光初成为天兴班最兴盛的时期。道...
2021-05-27
相思树的传说
《相思树的传说》发生于封丘县,《封丘县志》载:“息氏墓,其墓位于县城东北16公里的青堆村东头。战国时期,宋康王戴偃驱车出游,来到青堆,途中见一采桑女子貌美过人,心怀恶念。为能看到她,就令人在青堆东头筑起了一座高台(青陵台)望之。宋康王差人访问其家,乃知是宋康王舍人韩凭之妻息氏,宋王要韩凭将其妻献给他,韩凭夫妇不从,韩凭在台下自杀,息氏投台而死。宋康王命将他们夫妻分葬大路两旁,不准合墓。后两墓葬各生一棵梓树,根结于下,枝交于上,此为相传故事‘相思树’。”树上有一对鸳鸯,晨夕不去,交颈悲鸣,催人泪下。息氏墓前现存石碑一通,为清康熙十九年...
2021-05-27
武氏天锅酿酒技艺
武氏天锅酿酒技艺为获嘉县太山乡大张卜村武氏家族四世武绍烈所创制,并一直传承至今的中国古法酿制白酒的一种方法。大张卜村原名“占卜营”,曾是武王伐纣时军中占卜师们安营扎寨的地方。过去,该村好多家户都会酿酒,据说跟占卜师们用酒祭天,村民都要去帮忙酿酒有关。另外,该村正北4公里处的同盟山武王庙右配殿供奉的正神为“五魁首神”,为传说中的“酒神”。正南4公里处的“刘固堤村”,原名为“刘伶村”,“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晚年在此开办酒店,并繁衍后代,死后葬于刘固堤村东北方向约一公里处的郭堤村村北。他以酒闻名,著有流传千年的《酒德颂》文章,被奉为...
2021-05-27
太行核雕
太行核桃微雕技艺 《太行核桃微雕技艺》是以新乡太行山盛产的山核桃为原材料,吸收石雕、玉雕、木雕、竹刻、微雕等艺术精华,运用雕和刻相结合的雕刻技艺,在保持果核外形的前提下,采用浮雕、圆雕、透雕、镂空雕、镶嵌、巧雕等技法,对山核桃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成为“精、细、奇、巧”艺术品的一种中国传统微型雕刻工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原料也由山核桃,发展为杏核、桃核、橄榄核、李子核、杏核、象牙果、缅茄或者有一定硬度的其他果核作为创作载体。因桃木在民间有“辟邪”作用,故在民间人们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之用,也会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
2021-05-27
邵雍的传说
《辉县市志》记载: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苏门先生,溢康节,宋天禧至熙宁年间人。原籍河北范阳,幼年随父邵古迁共城,慕孙登之名,于苏门山下结草为庐,布衣蔬食,耕田打柴,艰苦度日。雍胸怀大志,欲树功名,不为贫困所迫,冬不炉,夏不扇,刻厉奋进,县令李之才闻而造访,谈论物理性命之学,邵雍很受教益,拜为师。李教授《河图》、《洛书》及伏羲八卦六十四图象等,使其眼界大开。雍不甘已有学识,跨黄河,涉汉淮,游齐鲁,客晋梁,寻踪访古。久而复归,终有所悟,“道在是矣”,遂名其居曰“安乐窝”,意在安贫乐道。从此,深居简出,博览群书,探赜索隐,著书立说。晚年迁居洛阳...
2021-05-27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源于清·道光十九年,原名“说大个子”、“唱武老二”,是在山东大鼓摔缰调基础上发展而成,因传说梁山泊英雄武松而取名。演出时表演者身着大褂,脚蹬布鞋,一人站立表演,初以手中击打两块瓦片作为伴奏乐器,掌握拍节,后改为月牙形铜板(鸳鸯板),边击铜板,边吟诵唱词,间以说白,以山东方言为表演语言,进行一人多角表演,为中国传统的曲艺形式之一。该项目以新乡市牧野区为中心,主要分布于新乡市的辉县市、原阳县、获嘉县、长垣市、封丘县、延津县等县市区。 1963年4月23日,新乡市平原公司116厂工会宣传干事的王全忠老师应新乡市棉织厂邀请,为该厂...
2021-05-27
牛忠喜烧饼制作工艺
牛忠喜烧饼制作工艺是新乡市卫滨区牛忠喜在向前人学习烧饼制作技艺的基础上,集毕生精力和潜心研究,积累下来的一套科学制作出各种油酥烧饼的工艺。1980年春,因牛忠喜制作的烧饼获得河南省名菜名点和风味小吃展销优质产品,被正式命名为牛忠喜烧饼。 《新乡县志》载:“民国29年(1940),牛忠喜带领几个徒弟由外埠迁新乡县城,专门经营烧饼。其制作的烧饼,选料严格,操作讲究,具有香而不腻,起层酥脆,冬季存放月余香味不变等特点。” 牛忠喜,男,1920年出生于新乡市辉县西关一个贫苦人家,从小随伯父牛青田生活。12岁拜当地有名的打烧饼师傅王老三为师,15岁能...
2021-05-27
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以糯米、面粉为主料,调和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人物、动物、植物、瓜果、器皿、道具等栩栩如生形象的一种造型艺术,属传统美术的范畴。 “天下面塑出穆李。”据碑文记载,1852年(清咸丰二年)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游艺曹州(今菏泽市),来到穆李村,与该村花供艺人郝胜、杨白四合作,把米塑与花供技艺结合起来,采用可塑性较强的白面和糯米面为原料,由捏塑动物、瓜果发展到捏塑人物,并将作品染成黑、白、蓝、绿、红、黄、紫等多种颜色,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曹州面人也从此脱离民俗功用,成为一种集观赏和...
<
...
34
35
36
37
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