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政务网!
新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Xinxiang Municipal Culture,Radio & Television and Tourism Bureau
网站首页
政务动态
动态要闻
政务公开
机构职能
规划计划
政策法规
政策解读
行政许可、处罚强制和其他对外管理服务信息
权责清单
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公共服务
演展信息
牧野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区景点
乡村旅游
星级饭店
旅行社
精品民宿
公共文化设施名录
旅游休闲街区
互动交流
微信
领导信箱
信件查询
信件选登
党的建设
政务服务
全部
标题
标签
内容
搜索
高级搜索
关闭
高级搜索
搜索位置
全部
标题
标签
内容
搜索内容
发布时间(搜索结果发布的时间段)
-
显示条数(搜索结果每页显示的条数)
10
20
30
40
搜索
搜索结果
共
2214
篇文章
2021-05-27
毛猴
传说,道光年间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一家叫“南庆仁堂”的中药铺,一个小伙计挨了账房先生的骂,心里十分委屈,就用蝉蜕等药材粘了个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师兄们看了都说像极了,小伙计觉得出了一口气。再后来,中药铺老板从中看出“生意”来,便把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等几味中药单独包装出售,称为“猴料”。家长买“猴料”给小孩粘猴玩,渐渐成了逢年过节的一个传统。 毛猴,又名蝉塑、金蝉猴,源于清道光年间,始创于北京,弘扬于河南新乡,是艺人选用新乡当地蝉蜕的头、爪子作为脑袋、四肢,越冬的玉兰花花骨朵(辛夷)作为身子,木通作为斗笠,白芨作为粘合剂,粘...
2021-05-27
马皮舞
马皮舞源于河南省获嘉县的杜官滩村,主要分布于获嘉县的杜官滩、徐营、小呈、中和、小张卜、陈孝等村镇。 杜官滩村位于黄泛区,滩旷人稀,历史上歹人多有出没。贫苦的生活与特定的环境导致这里的村民们性格豪强,自明代初年就大多喜武术,善拳脚,有“家家练拳,户户刀剑”的说法。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豫北大旱,飞蝗满天,饿殍载道,杜氏族人四方逃难,流离失所。该村杜氏族人从始祖杜昆开始就习练“大洪拳”并代代相传。受生活所迫,一部分精通武功的杜氏族人沦作“响马”,到豫南、河北一带打家劫舍,一发不可收拾,致使杜氏家族恶名远扬。杜氏族长万般无奈,从江南请...
2021-05-27
洛寨杂技
杂技,也叫“百戏”、“角抵戏”。洛寨杂技源于清朝光绪年间,是封丘县洛寨村人世代相承的,一种将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武术技巧专门进行提炼,展示跑、跳、投、身体技巧、平衡动作等各种体能和技巧的传统表演艺术。该项目在以洛寨村中心分布在该县陈桥、李庄、司庄、鲁岗等沿黄一带乡镇。 《封丘县志》载:清末时期,封丘县杂技表演艺人,主要集中在洛寨村,以卖艺谋生。当时老艺人金广才、金德等人,以跑马上刀山为主,辅之以气功,刀枪魔术等。尔后金守福,继承前辈技艺,以简陋的道具,跑江湖,卖艺糊口。新中国建立后,中共封丘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杂技马戏的发展,吸...
2021-05-27
柳位高跷
《柳位高跷》流行于卫辉市东北部的柳位、下街、河园等地,至今保存较好、仍在活动是东柳位村的高跷队。 柳位高跷的产生与唐朝治理黄河的功臣柳毅有密切联系。据《柳毅史考》等有关资料印证,柳位村是柳毅的出生地,东柳位村至今还存留着柳毅故里碑和柳毅庙。相传,柳毅为治理黄河殉职,被唐高宗封为河神,家乡人民为纪念他而成立高跷队,并沿袭至今。 过去,东柳位村有著名的华严寺、柳毅庙等寺庙,香火非常旺盛。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农历三月二十二日村民为纪念河神柳毅的功德,要举办柳毅大王庙会。庙会上村民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文艺演出。东柳位高跷就是在这样...
2021-05-27
李金梅毛笔制作技艺
李金梅毛笔手工技艺源于清道光年间,是由安徽籍制笔工杨泰和先生将徽派毛笔制作工艺、选材方法、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等传于封丘县李马台村秀才李挺宝,并由其后人代代传承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 李金梅,清咸丰年间秀才,从小在家随父李挺宝学习制笔技艺。清咸丰六年(1856年),李金梅携全家人赴封丘县城开设“李金梅笔庄”,以前店后坊的模式经营。为了吸引顾客后,推出了“开叉包修”服务项目,声名渐响。加上同胞兄弟、县衙班头、三县(封丘、阳武、延津)捕快李金玉的全力支持,笔庄生意日益红火,远销周边各府、州。清同治八年(1869年),李金梅之子李玉祥主理笔庄事务...
2021-05-27
箜篌艺术
唐代著名音乐理论家段安节《乐府杂录·箜篌》:“箜篌乃郑卫之音权舆也”。意思是说郑国、卫国是箜篌艺术的发源地。“权舆”有起始、 萌芽、新生等解释。又云:“以其亡国之音,故号ʻ空国之侯ʼ,亦曰ʻ坎侯ʼ”。箜篌艺术因其艺术魅力之强,可使封建统治者不事政事,导致朝纲紊乱,民不聊生,故有“亡国之音”一说。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拨弦)乐器,也叫“空侯”、“坎侯”,多在官廷雅乐中使用,民间也广为流行,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小箜篌等形制。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诗句,说明箜篌艺术在汉代民间就已经非常...
2021-05-27
金属浮雕錾刻技艺
金属浮雕錾刻技艺是在玉石器、骨角器等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利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的延展性,在设计好器形和图案后,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以特制的工具和特定的技法,在金属板上加工出千变万化浮雕状图案的一种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新乡辉县市在古代是殷商时期王室的所在地,从出土商周时期“子龙鼎”内壁近口缘处錾刻的“子龙”二字铭文上看,这种技艺在新乡的传承至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该项目持有人朱斌介绍,他出生于延津县魏邱乡朱寨村。魏邱乡位于延津县中部偏东,因魏惠王(又名梁惠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死后葬于此,而得名,故名“魏邱”。他的...
2021-05-27
辉县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是中国民间最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从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的“银箔镂空刻花”文物来看,辉县剪纸应发源于战国时期。 2008年6月7日,该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扩展保护项目。 该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爱荣的剪纸作品《集市》 辉县剪纸作为农耕时期文化的产物,每逢新春佳节或喜庆之时,人们都要张贴剪纸,以烘托节日的气氛和装点自己的生活环境。它不仅反映了民众的观念信仰,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
2021-05-27
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俗称“河南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源于河南,因使用河南坠子弦(又名坠胡)伴奏,且用河南语音演唱而得名,是由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一种比较独特的传统曲艺形式,流行于河南等中原地区和华北的部分省市。 从清代末叶开始,道情、莺歌柳、三弦书艺人在音乐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特别是莺歌柳的伴奏乐器小鼓三弦被改制成坠胡以后,改弹拨乐器为弓弦乐器,伴奏旋律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促成唱腔音乐的重大变革。1900年左右,“溜腔”(俗称“哼弦子”,起腔之前使用)的使用,新的唱腔和音乐结构的出现,是该曲型成熟的表现...
2021-05-27
古陶瓷修复技艺
锔瓷就是把瓷器、陶器、器皿等破裂的地方锔合在一起,集造型、雕塑、色彩、书法、绘画等特殊艺术创作于一身的一门中国古老传统技艺,为古陶瓷修复技艺的前身和初级阶段。 新乡锔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资料显示,新乡长垣市地处黄河“豆腐腰”区段,自古旱涝灾害频繁。早在明清时期,长垣县东南一带,从魏庄的大车到了墙等村庄的许多贫苦农民,农忙务农,农闲时外出锔碗、锔盆、锔锅,修理打造小件农具等贴补养家。据《长垣文史钩沉》载:“大傅寨的锔锅行业起源久远。据传,在清朝初期就已有此行当,距今已有250多年。时至清咸丰年间已有人物可查的就有160余年。进...
<
...
35
36
37
38
39
...
>